5月的席殊书屋书评会推出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套《经济科学译丛》。这套装帧考究、价值不菲的高校教科书共分8册:《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产业理论学》、《宏观经济学》、《货币金融学》、《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经济学中的分析方法》和《现代劳动经济学》。这套译丛所选书目是经过经济学界著名经济学家反复论证以及施美经济学会的青年学者反复比较之后,从数百种国外优秀经济学著作中精心筛选出来的,它反映了西方经济学在90年代所达到的发展水平以及近几年来的最新进展。暂且抛开该书内容质量之上乘、引进操作之规范不谈,书评会上有关此书的背景之争异常的激烈、精采。
眼下高校教材五花八门,各地的“高师”为评职称、分住房、晋升计,纷纷“著书立说”,编写各自学科的教科书。东抄西摘往往是自己还没弄通透,就当圣经灌输给学生。质量不高,重复选本太多的结果只能是误人子弟。高校教材亟待改革,引进版本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但一提及引入西方经济学理论,有人就犯怵:资本家剥削人的那一套?科学无国界,就像物理学,并没有中国物理学与西方物理学之分,为什么一到经济学领域就加以东西之分呢?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张曙光对此表示不解。
赞同引进版本的有北京商学院梁小民教授,他认为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的一件大事。但梁教授穷怕了,担心起学生面对这套装印豪华、每册定价60余元的洋教材,是否消费不起这份奢侈?然而,他的担心遭到该书策划人梁晶女士的否认,她谈到引进版权和进口版税的问题,最后简装平价版的成本与精装本不相上下。她的意思是一流的教材,一流的出版社为何不出一流的书?她还特别提到,这套书上市不到一年,销量看好,当她报出11.8万册的已成交数时,坐在一旁的人大王社长紧急插话,示意她不要透露这些。不愿透露的除了出于盗版隐患外,恐怕还有对当代大学生购买力和普及这套经济科学译丛的一种自信。
与引进版本最不相融的声音发自外经贸大学经贸学院院长林桂军博士,而且与会中仅他一个。他看到这套书时简直有些进退两难:身为经贸学院一院之长,刚刚布置编写自己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任务,引进版本就开始“大打出手”地抢占国内市场。是否该给国内经济学者留一块生存空间?林院长明确地表示说,他是不会去看这套译丛的。
人大社在引进版本上显然已经树立了标榜。引进版本谁是谁非,座谈会上几乎所有人都在盼望一位迟到者的总结发言,以期就此问题找找北。这位迟到者便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伟博士。他以北大人兼容并包的气魄对这套书及其策划者幕后的努力付出表示欣喜和激动。激动使得刘伟发言简直就像当年高举“拿来主义”旗帜的鲁迅。不引进,不拿来,怎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每一位有良知的中国学者决不会因为有糟粕而否认洋为中用的价值!当然口罗,要不然像国务院政策研究室李晓西这样的研究员,怎么会对西方经济学着迷乃至崇拜?还有梁晶女士正在筹建的“梁晶工作室”,即将启动她“引进版本”工程的第二、第三步:请西方经济学知名人士来讲学,起用这套译著教材,出光盘(VCD)……
看来,经济学科的地域之争已无可避免。